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全球建筑和施工状况报告》显示,2022年,建筑部门占全球能源和工艺碳排放的37%(近100亿吨二氧化碳)。除建筑运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外,最大的排放源是建筑材料的生产,比如水泥、玻璃、砖、钢铁等材料。随着全球气候政策日趋严苛,加之各地政府大力推行建筑领域绿色采购,水泥、玻璃等建材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势在必行。
图源:《全球建筑和施工状况报告》
本文将以全球建筑材料巨头企业豪瑞(Holcim)、中国建材(CNBM)和老城堡(CRH)为代表,剖析建材企业绿色转型经验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建材行业企业提供低碳发展参考借鉴。
Highlights
全球建材巨头的净零目标及2024年碳排放表现。
范围1是建材行业重点降碳主战场,但是被“低估”的范围3也将成为降碳焦点。
建材链主企业对上游供应商提出了哪些碳要求?
头部企业采用哪些创新技术推动降碳减排?
01 全球建材巨头的碳目标
作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贡献者之一,建筑业也应是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提供者。全球领先的建材企业已纷纷采取碳减排行动,并设立了具有雄心的碳减排目标。如下图所示,豪瑞、老城堡均设立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同时,从上图企业设置的碳排放目标中也可看出,低碳转型领先建材企业已经开始重点关注和管理价值链碳排放,并将净零排放目标布局至范围3。
02 头部企业2024年的碳表现
下表汇总了以上企业在2024年ESG报告(以下统称报告)中披露的范围1、2、3的碳排放数据。
水泥属于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是全球重点管控碳排放的行业,目前已被纳入中国、欧盟、韩国、英国、新西兰等地的碳市场。并且,水泥产业链相对较短,范围1往往是碳排放主要来源。以水泥为主营业务的豪瑞和中国建材的范围1占比高达60.7%和71.4%。
企业 | 主营业务 | 排放量(CO₂e) | 占比 |
---|---|---|---|
豪瑞 | 水泥和混凝土等 | 范围1:71 Mt | 60.7% |
范围2:4 Mt | 3.4% | ||
范围3:42 Mt | 35.9% | ||
| 水泥和玻璃等 | 范围1:157,353,306t | 71.4% |
范围2:9,776,496t | 4.4% | ||
范围3:53,261,489t | 24.2% | ||
| 基础材料、建筑构建 | 范围1:27.2 Mt | 57.7% |
范围2:2.5 Mt | 5.3% | ||
范围3:17.4 Mt | 36.9% | ||
注:占比通过公开披露数据计算,数据颗粒度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偏差,仅供参考 |
豪瑞:1&2&3全范围呈下降趋势,范围1是降碳主战场
从报告数据来看,豪瑞近年来全范围(1+2+3)的碳排放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且范围3数据扎实,覆盖类别广。
图源:豪瑞2024年ESG报告
从碳排放的范围分布来看,范围1占比约61%,这是豪瑞减排战略的核心,排放大部分源自水泥生产,其中39.8%来自用于生产熟料的原材料,用于加热水泥窑的燃料消耗也是另一项重要的排放来源。范围2占3.6%,主要来自外购电力的间接排放。范围3占比约36.5%,其中18.8%来自上下游。
图源:豪瑞2024年ESG报告
虽然豪瑞近年来碳排放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幅度较低,实现2030年的近期目标仍然艰巨。范围1作为减碳主战场,豪瑞通过以下几个主要途径来降碳:
替代原材料
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其他行业的废弃物和副产品替代传统原材料。
降低熟料碳系数
通过回收熟料、采用熟料替代物等方式,降低熟料的碳排放强度以及水泥产品中的熟料含量。
能效提升
改造水泥窑降低碳排放水平,并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高效生产模式。
替代燃料
将不可回收废弃物转化为高碳含量的替代燃料,用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并不断提升燃料中的生物质比例。
碳捕集技术
加速推进大规模的CCUS解决方案。
*注:虽然豪瑞在2025年2月基于实际减排进展调整了科学碳目标(SBTi),包括将基准年由2018年调整为2020年、调整减排比例、细化范围三类别,但其2024年ESG报告披露的数据成果主要基于上一版SBTi目标,为保障数据的全面性,本文主要基于已公开的报告数据进行分析。
中国建材:首次披露范围3,技术创新推动降碳减排
2024年度,中国建材首次开展了范围3碳盘查并在ESG报告中进行了总量披露,范围1占总排放超71%,排放量较2023年下降18%;范围1&2排放强度为825吨/百万元营收,同比下降4%,降碳效果显著。
图源:中国建材2024年ESG报告
中国建材通过材料降碳(开发替代材料、减少天然原材料的开采与使用、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技改、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强化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措施降低碳排放,提高绿色建材供给能力。
中国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建材在通过绿色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诸多可圈可点的项目案例。
在零碳智能制造方面,中国巨石建成了全球首个玻璃纤维行业零碳智能制造基地,配套233兆瓦风力发电,全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减排量超10万吨,并推进低碳原料替换,成都公司完成零碳玻璃配方试验,年度减少碳酸盐使用约8,000吨,减排二氧化碳3,500吨;在化石燃料替代方面,中材国际(南京)推进的“替代40%化石燃料的水泥窑炉低碳燃烧工艺及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突破垃圾衍生燃料(RDF)不能直接在分解炉悬浮燃烧的技术瓶颈,化石燃料替代率由目前国内最先进水平的30%提升到40%以上。
老城堡:碳排放密度持续下降,八大措施引领脱碳
从报告披露数据来看,2024年范围1碳排放量为27.2Mt,较2023年降低5%,约占总排放量的58%,近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范围2碳排放略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范围1&2的碳排放密度持续下降,从2022年的1.0kg CO₂e/$下降至2024年的0.8kg CO₂e/$,较2023年下降了4%。
图源:老城堡2024年ESG报告
范围3则持续上升,由2022年的12.9Mt上升至17.4Mt,从分项数据来看,2023年起,老城堡扩展了盘查范围,并开始重视已售产品的过程排放和废弃物处理阶段排放。
根据老城堡(CRH)的脱碳线路图,我们发现其通过八大关键举措实现降碳,分别是:
熟料替代
熟料是水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生产过程是水泥制造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的环节,因此CRH通过使用低碳材料替代熟料,降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熟料含量,2024年,熟料含量进一步降低到75.3%,2023年为76.5%。
再生与替代材料
CRH持续关注回收利用,一直大量使用内部和来自其他行业的低碳废弃物和副产品,并不断增加替代材料在流程和产品中的使用,持续降低产品碳足迹。2024年CRH回收了4470万吨废弃物和副产品。
能效提升
提升能效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迅速、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通过减少运营所需的能源,CRH降低了碳排放,同时提高了能源供应安全性。
低碳燃料
在制造过程中,用低碳燃料替代传统燃料。CRH许多水泥厂已广泛使用替代燃料,如固体回收燃料(SRF)、废旧轮胎、骨粉、溶剂和废旧油脂,既回收了能量,又将不可燃物整合到最终的水泥产品中。2024年,CRH旗下的水泥厂共使用了220万吨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替代燃料(2023年为210万吨)。
清洁电力
采购和投资清洁电力,并推动电气化。2024年,CRH使用的电力中25%来自可再生能源。
可持续运输和移动设备
CRH正积极投资于可持续的运输解决方案,包括道路运输和非道路运输领域,比如使用可再生电力或加氢植物油(HVO)。
下一代技术
CRH正在推动新一代技术的发展,以更接近净零排放目标,如电气化、氢能源燃料、人工智能和碳捕集技术。通过CRH Ventures,CRH与建筑和气候科技公司合作,试点并扩大新兴技术规模,以实现更低碳的建筑环境。
价值链减排
采购和优化低碳材料及产品。CRH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链主企业有能力和责任推动运营范围以外降碳,正在解决Scope 3排放问题。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合作,鼓励在上下游实现脱碳。
03 被“低估”的范围3,正在成为降碳焦点
观察下表可知,以水泥为主营业务的中国建材和豪瑞范围1占比高,约70%,这是由水泥生产的碳密集特性所决定的,水泥的核心原料是石灰石,需要高温烧成,对传统煤炭、石焦油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高。近年来,部分替代燃料(废弃物、RDP、生物质)的逐步引入成为降低范围1碳排放的重要方式之一。
企业 | 主营业务 | 排放量(CO₂e) | 占比 |
---|---|---|---|
豪瑞 | 水泥和混凝土等 | 范围1:71 Mt | 60.7% |
范围2:4 Mt | 3.4% | ||
范围3:42 Mt | 35.9% | ||
| 水泥和玻璃等 | 范围1:157,353,306t | 71.4% |
范围2:9,776,496t | 4.4% | ||
范围3:53,261,489t | 24.2% | ||
| 基础材料、建筑构建 | 范围1:27.2 Mt | 57.7% |
范围2:2.5 Mt | 5.3% | ||
范围3:17.4 Mt | 36.9% | ||
注:占比通过公开披露数据计算,数据颗粒度差异可能导致结果偏差,仅供参考 |
相较而言,范围2碳排放占比小,基本不超过5%,因此并不是建材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
仅从数据上来看,老城堡、豪瑞和中国建材的范围3占比并不算特别高,分别约37%、36%和24%。然而,我们从细分数据可以发现,老城堡仅覆盖了下游运输和配送、已售产品的过程和废弃处理排放这3类,中国建材仅覆盖了6类范围3排放。
图源:老城堡2024年ESG报告
一方面,随着这些企业对价值链碳管理的深入,范围3的覆盖类别将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老城堡和豪瑞的范围3碳排放数据在逐年上涨(中国建材仅一年数据,不作比较),部分涨幅超过范围1、2,此外,部分企业也在报告中注释了近年来数据采用了更科学的核算方法(如SBTi倡议的范围3核算方法)。因此,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价值链降碳管理的深入发展,以及配套科学方法的不断补充,被“低估”的范围3也将成为降碳焦点。
04头部建材企业的供应链降碳管理实例
以豪瑞为例,豪瑞将范围3的来源和占比进行了全面盘查和管理,并将减碳重点放在五大方面,分别是:
图源:豪瑞2024年ESG报告
燃料与能源
收集了所购燃料和能源的“从摇篮到出厂”阶段的碳排放数据,正通过本地采购、低碳燃料替代等方式降低这一部分碳排放。
下游运输
源于将材料运送至客户、工厂之间及配送终端之间的运输活动。豪瑞通过优化运输路线与装载效率、公路转水运或铁路、使用电车或适用低碳燃料的运输车等方式来减少这一部分的碳排放。
采购熟料与水泥
豪瑞要求熟料与水泥供应商提供其产品相关的二氧化碳信息,例如环境产品声明(EPDs),以此推动低碳产品采购。
其它采购产品与服务
所有其他采购的产品与服务占范围3排放总量的21%。豪瑞在招标过程中纳入碳排放要求,并在成本模型中将碳排放作为一个决策参数,以此引导更绿色的采购行为。
投资与合资企业
按实际持股比例计入主要水泥生产类投资项目和合资企业的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豪瑞的主要水泥生产类合资企业已制定了与SBTi愿景一致的2030年碳减排目标,也正积极推动其碳目标通过SBTi的官方验证。
05 小 结
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的持续深化,建筑材料企业正处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拐点,正面临着来自政策监管、市场准入和国际贸易等多重压力。建材行业整体呈现采购绿色化、材料低碳化、能源清洁化、生产智能化、供应链透明化的“五化”走向。
一方面,低碳替代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加快,推动行业“源头减碳”;另一方面,企业普遍加强能效管理,引入余热发电、碳捕集利用(CCUS)等技术路径,实现生产端“过程减碳”。同时,越来越多企业正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追溯体系,积极应对国际合规要求,构建“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可追溯碳链。
未来,建筑材料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将不仅取决于产品性能,更将建立在碳数据可验证披露的系统能力之上,低碳转型也将从“单点示范”走向“链式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