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跳到内容

深度丨“9块9”之后,零售咖啡用“低碳”赢得市场青睐

中国的咖啡市场正在飞速增长。《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较上年增长18.1%,预计2025年将增至3693亿元。

巨大的消费潜力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当现制咖啡卷向“9块9”时,以预包装形式出售、供消费者自行冲制的零售咖啡(包括咖啡豆、咖啡粉、挂耳包、胶囊咖啡等)也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

在价格战之外,“低碳”正成为新的价值锚点,不仅能帮助品牌实现负责任的形象升级,更逐渐成为全球零售渠道的绿色“准入证”,使零售咖啡品牌同时赢得C端消费者和B端零售采购的双重青睐。

困境与转向:C端消费者的“绿色偏好”

中国咖啡市场主要由现制咖啡、RTD即饮咖啡和零售咖啡三大板块组成。与街头巷尾品类繁多、发展甚是红火的现制咖啡相比,以家庭或办公室为主要消费场景的零售咖啡,更容易陷入销售窘境——“窝”在货架上的它们,无法主动向消费者“吆喝”自己。

为打破这一难题,零售咖啡品牌必须努力触达C端消费者心智,靠花样百出的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为其买单:与各类IP开启联名、附赠品牌定制周边、升级“超即溶/冷萃”等技术概念、推出浓缩+牛奶组合装等等……

瑞幸联合金典鲜牛奶,推出组合装,图源:瑞幸即享咖啡公众号

然而,当营销陷入同质化与“内卷”的泥潭,且现制咖啡“9块9”的价格战又抢走了大量咖啡受众市场后,找到新的差异点、打造产品特有竞争力,成为了零售咖啡的新解题思路。

如何为产品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打动C端消费者低碳,成为了新锚点。

当前,C端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可与追求程度不断加大普华永道的调研显示,半数中国内地受访者表示会购买更加可持续的产品或气候影响较小的产品(中国内地50%,香港30%,全球46%),中国内地消费者更看重品牌是否达到可持续性标准,这已成为品牌传播中的关键因素¹。

随着新一代消费者成长,他们对可验证的、事实性的“绿色收益”(如更低的碳足迹、可回收包装)的认可度正在提高,清晰可靠的“碳足迹数据”成为了品牌建立低碳信任的关键。对于零售咖啡品牌而言,一个基于透明精准碳数据的权威“低碳”认证,正成为超越IP联名和技术概念的、与新一代消费者沟通更有效的语言。

B端零售巨头的绿色需求:供应商减碳成趋势

如果说C端消费者的偏好是“拉力”,那来自B端零售的采购需求则是驱动零售咖啡供应商们转变的更强“推力”。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低碳”已经成为亚马逊、沃尔玛、Costco、阿里巴巴等零售巨头们毋庸置疑的采购取向,与它们持续推进供应链减碳以实现企业绿色转型的行动步调一致。

亚马逊2019年就发起了《气候宣言》(Climate Pledge),邀请并激励供应链伙伴采取气候行动;沃尔玛以“持续向‘可再生型’公司转型”为发展导向,多年来携手供应商不断扩大“十亿吨减排”项目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图源:沃尔玛官网

这份关注的背后,是零售巨头们的碳排放结构现实:它们绝大部分的碳排放并不来自门店或办公室运营,而是由其庞大的供应链系统贡献,包括了采购、运输和售出的产品使用等。

外购商品与服务和上下游运输等由供应链产生的间接排放即“范围3”。如下表所示,四大巨头的范围3占比均超3/4,沃尔玛、Costco甚至高达98%。

企业

范围1&2

范围3

范围3占比

亚马逊

17.93 MMT

50.32 MMT

73.7%

沃尔玛

15.06 MMT

618.9 MMT

97.6%

Costco

2,760,444 T

183,190,194 T

98.5%

阿里巴巴

2,406,863 T

7,856,241 T

76.5%

*本表格数据源自各企业最新发布的ESG报告,且范围2均采用基于市场的数值

表源:中国供应商必看|亚马逊、沃尔玛、Costco、阿里巴巴等全球零售巨头提出了这些减碳要求

而供应商们提供的产品(如零售咖啡),正属于范围3的“类别1 采购的商品与服务”,这一子类往往占据了零售企业们的范围3排放大头以Costco为例,其“类别1 采购的商品与服务”和“类别4 上游运输和配送”产生的碳排放占范围3比例高达54%。

图源:Costco 2024 Climate Action Plan

要核算和追踪庞大的范围3排放,零售巨头们必须依赖成千上万的供应商们提供的准确产品碳数据。因此,与没有绿色属性的“同行”相比,经权威认证、核算过精准碳数据的零售咖啡产品,以及在品牌内部建立了完善碳管理体系的零售咖啡企业,更容易被有志于可持续发展的零售商们选中。对广大供应商而言,低碳认证已从“加分项”转变为进入全球供应链的“必需项”。

价值突围案例:Nespresso以碳数据管理回应双重压力

面对来自C端消费者和B端零售商的双重绿色需求,零售咖啡品牌该如何破局?作为零售咖啡这一细分赛道的领先者,雀巢旗下的Nespresso采取了多种低碳行动,打造品牌独特竞争力。

首先,面对B端的供应链减排压力,Nespresso设立了清晰的降碳目标,并已通过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认证:Nespresso承诺以2018年为基准年,到2050年实现净零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实现范围1&2减排50.4%,范围3减排75%。

Nespresso在SBTi范围内的净零路径,图源:Nespresso官网

减排的基石是清晰的碳数据。为算清企业自身“碳账”,Nespresso推出碳核算工具(CAT),得以自上而下识别碳排放来源、追踪减排进展,并在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下,进一步改进其减排方案。

其次,跳出C端的价格战与“营销内卷”,Nespresso在包装上下足功夫,通过采用“铝制胶囊”包装,向消费者传递两种产品核心价值:

  • 功能价值:铝材良好的延展性和强度能为“娇气”的咖啡粉隔绝空气、光线和湿气,将香气“锁”在胶囊内。同时,铝材也能承受咖啡机的高压萃取,最大程度上保留咖啡的新鲜度与风味。

  • 低碳价值:“一次性”包装常因废弃物问题受到ESG质疑。Nespresso巧妙采用了可无限次循环利用、且在再生过程中不会失去物理特性的铝材作为胶囊包装,把回收率作为关键指标,成功将这一ESG风险点转化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优势。

Nespresso回收的铝制胶囊,图源:Nespresso官网

为加强消费者的认知,Nespresso在英国、美国等全球各地推出胶囊回收活动。2024年,其胶囊全球回收率预计达到35%,加拿大、哥伦比亚、德国等地回收率均超过50%。

在碳数据底座支撑下,Nespresso回应了来自B端和C端的低碳需求,打通了全球零售供应链的同时,也培养了核心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结 语

在零售咖啡的战场上,当价格战的边际效益递减,一场围绕“碳数据”的价值战已经打响。Nespresso的案例证明,通过前瞻性的减排规划和碳管理,足以将来自供应链脱碳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

对广大零售咖啡品牌而言,主动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数据核算、获得权威的碳足迹认证,进而打造企业内部的碳管理数字平台,已成为在全球食品供应链上实现“绿色突围”的关键路径。

参考资料:

[1]《普华永道2024年消费者之声调研中国报告》, https://www.pwccn.com/zh/retail-and-consumer/voice-of-consumers-china-report-nov2024.pdf

[2]亚马逊、沃尔玛、Costco、阿里巴巴、Nespresso公开信息

[3]碳衡科技, 中国供应商必看|亚马逊、沃尔玛、Costco、阿里巴巴等全球零售巨头提出了这些减碳要求, https://mp.weixin.qq.com/s/Z17wzdfMYkwRS9LGEAkE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