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 | 2024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合作大会「碳数据跨境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论坛集锦

10月29日,2024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合作大会在临港中心召开,大会以“数联世界 合创未来”为主题,聚集全球数据经济优质资源,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国际数据交流合作。期间,由碳衡科技承办的“碳数据跨境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分论坛顺利召开,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精彩瞬间!

精彩看点一

围绕“临港模式+碳衡通道”发布碳数据跨境“场景化”试点项目,启动“碳数据跨境流通绿色通道”

大会期间,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建设银行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部和碳衡科技共同发布碳数据跨境“场景化”试点项目,推动建立和完善统一、透明、合规的碳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此外,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临港科技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碳衡科技联合启动了“碳数据跨境流通绿色通道”,打通碳数据合规、安全、高效跨境流动通道,重点解决当前企业碳数据合规跨境的迫切需求,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碳数据跨境枢纽高地。

精彩看点二

灼见荟萃,共话碳数据跨境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未来。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唐浩:

临港新片区聚焦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发挥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优势,以绿色低碳理念推进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力争在碳领域国际规则对接碳数据跨境平台建设和碳资源相关企业集聚形成制度性创新案例,助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超: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据跨境活动日益活跃,数据跨境需求快速增长。充分挖掘数据要素潜能,深化拓展数据跨境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已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孙桢: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数据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基础,同时数据与政策相伴相生,政策的更新产生了新的数据需求。

数字技术与管理进步带来数据服务的零成本化和内部化,碳数据的经济性开始显现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有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涉碳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并形成了政策间的有效衔接。以碳数据跨境为例,不同涉碳领域的试点创新有利于形成可复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经验

中国建设银行贵金属及大宗商品业务部资深副经理陆怡烽:

全球商品贸易产业链及供应链依托的是规则化和数字化的两大支柱支撑,决定了数据跨境的重要性。
当前,全球协同低碳发展的形势下,碳加入产业链及供应链,碳足迹和碳金融都将成为商品要素附着在商品上。

因此,碳也是商品,作为商品要素附着,实际在数据处理时,把碳看成是一种特殊商品。

商品跨境贸易也将避不开碳数据跨境,包括碳足迹数据和碳金融数据。

建设银行将通过碳金融创新,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

全球气候形势严峻,许多企业已经做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但这些承诺能否在供应链层面,特别是在范围3排放上落实,是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已经出台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公开一系列环境数据,包括碳市场参与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些数据的公开将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供应链要求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碳方向上。

中国需要构建起气候数据的基础设施,类似于环境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在企业层面推动依法披露环境信息,积极响应国际上日益提高的绿色供应链和碳排放披露要求。

碳衡科技CEO黄彦翔:

2024年3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了《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并在发布之日立即生效。《规定》最大的亮点在于,在数据安全逻辑的基础上首次纳入经贸促进逻辑,以保障经贸活动顺利开展为出发点,避免针对数据的监管措施对经贸活动造成负面影响。

碳数据跨境“场景化”试点项目将聚焦“临港模式+碳衡通道”,重点解决制造业企业在碳数据跨境出海的典型场景下遇到的实际问题。试点项目将通过构建重要碳数据的识别和分类体系,开展碳数据合规出境的评估服务,助力其顺利跨境。此外,项目将尝试主动对接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在低碳贸易、涉碳数据跨境等国际经贸新议题领域的先行先试。 

未来,以进一步对接DEPA为契机,碳数据跨境“场景化”试点项目将汇聚更多行业协会、气候组织等力量,协助临港建立碳数据跨境的传输框架和磋商机制,为我国参与国际绿色低碳经贸规则的制定积累有利条件。

精彩看点三

《碳数据绿色出海和共建低碳全球供应链的经济价值》圆桌会议上,来自金融行业、国际机构和企业的嘉宾代表亮出了兼具实践价值与创新意义的独家观点。